第二章 第一审程序
   
  
 
 
  
   
  
 
 
  
   第一节 公诉案件
   
    
    
 第一百五十条 【对公诉案件的审查】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于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并且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
   
  
  
   
    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百一十六条 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提起的公诉案件,应当在收到起诉书(一式八份,每增加一名被告人,增加起诉书五份)后,指定审判员审查以下内容:
   
  
 
 
  
 
 
  
   
    (一)案件是否属于本院管辖;
   
  
 
 
  
 
 
  
   
    (二)起诉书指控的被告人的身份、实施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犯罪事实、危害后果和罪名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定罪量刑的情节等是否明确;
   
  
 
 
  
 
 
  
   
    (三)起诉书中是否载明被告人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种类、羁押地点、是否在案以及有无扣押、冻结在案的被告人的财物及存放地点;是否列明被害人的姓名、住址、通讯处,为保护被害人而不宜列明的,应当单独移送被害人名单;
   
  
 
 
  
 
 
  
   
    (四)是否附有起诉前收集的证据的目录;
   
  
 
 
  
 
 
  
   
    (五)是否附有能够证明指控犯罪行为性质、情节等内容的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
   
  
 
 
  
 
 
  
   
    (六)是否附有起诉前提供了证言的证人名单;证人名单应当分别列明出庭作证和拟不出庭作证的证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和通讯处;
   
  
 
 
  
 
 
  
   
    (七)已委托辩护人、代理人的,是否附有辩护人、代理人的姓名、住址、通讯处明确的名单;
   
  
 
 
  
 
 
  
   
    (八)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是否附有相关证据材料;
   
  
 
 
  
 
 
  
   
    (九)侦查、起诉程序的各种法律手续和诉讼文书复印件是否完备;
   
  
 
 
  
 
 
  
   
    (十)有无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第(二)至(六)项规定的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
   
  
 
 
  
 
 
  
   
    前款第(五)项中所说的主要证据包括:
   
  
 
 
  
 
 
  
   
    
     1.
    
    起诉书中涉及的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的证据种类中的主要证据;
   
  
 
 
  
 
 
  
   
    
     2.
    
    同种类多个证据中被确定为主要证据的;如果某一种类证据中只有一个证据,该证据即为主要证据;
   
  
 
 
  
 
 
  
   
    
     3.
    
    作为法定量刑情节的自首、立功、累犯、中止、未遂、防卫过当等证据。
   
  
 
 
  
 
 
  
   
    第一百一十七条 案件经审查后,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一)对于不属于本院管辖或者被告人不在案的,应当决定退回人民检察院;
   
  
 
 
  
 
 
  
   
    (二)对于不符合本解释第一百一十六条第(二)至(九)项规定之一,需要补送材料的,应当通知人民检察院在三日内补送;
   
  
 
 
  
 
 
  
   
    (三)对于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二条第(三)项规定宣告被告人无罪,人民检察院依据新的事实、证据材料重新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四)依照本解释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裁定准许人民检察院撤诉的案件,没有新的事实、证据,人民检察院重新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五)对于符合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第(二)至(六)项规定的情形的,应当裁定终止审理或者决定不予受理;
   
  
 
 
  
 
 
  
   
    (六)对于被告人真实身份不明,但符合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第一百一十八条 人民法院对于按照普通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决定是否受理,应当在七日内审查完毕。
   
  
 
 
  
 
 
  
   
    对于人民检察院建议按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决定是否受理,应当在三日内审查完毕。
   
  
 
 
  
 
 
  
   
    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的期限,计入人民法院的审理期限。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
   
  
 
 
  
 
 
  
   
    35.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应当向人民法院移送起诉书、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所有犯罪事实的主要证据的复印件或者照片。对于移送材料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按以下办法办理:
   
  
 
 
  
 
 
  
   
    (一)人民检察院移送证人名单应当包括在起诉前提供了证言的证人名单,证人名单应当列明证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住址、通讯处。人民检察院对于拟不出庭的证人,可以不说明不出庭的理由。
   
  
 
 
  
 
 
  
   
    (二)人民检察院移送证据目录应当是起诉前收集的证据材料的目录。
   
  
 
 
  
 
 
  
   
    (三)关于被害人姓名、住址、通讯处,有无扣押、冻结在案的被告人的财物及存放地点,被告人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种类、是否在案及羁押地点等问题,人民检察院应当在起诉书中列明,不再单独移送材料,其中对于涉及被害人隐私或者为保护被害人人身安全,而不宜在起诉书中列明被害人姓名、住址、通讯处的,单独移送人民法院。
   
  
 
 
  
 
 
  
   
    (四)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已经作为主要证据移送复印件的,鉴定人、勘验检查笔录制作人姓名已载明,不再另行移送。
   
  
 
 
  
 
 
  
   
    36.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应当向人民法院移送所有犯罪事实的主要证据的复印件或者照片。“主要证据”包括:
   
  
 
 
  
 
 
  
   
    (一)起诉书中涉及的各证据种类中的主要证据;
   
  
 
 
  
 
 
  
   
    (二)多个同种类证据中被确定为“主要证据”的;
   
  
 
 
  
 
 
  
   
    (三)作为法定量刑情节的自首、立功、累犯、中止、未遂、正当防卫的证据。
   
  
 
 
  
 
 
  
   
    人民检察院针对具体案件移送起诉时,“主要证据”由人民检察院根据以上规定确定。
   
  
 
 
  
 
 
  
   
    37.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于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并且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对于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人民法院都应当受理。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于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并且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不得以上述材料不充足为由而不开庭审判。如人民检察院移送的材料中缺少上述材料的,人民法院可以通知人民检察院补充材料,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日内补送。
   
  
 
 
  
 
 
  
   
    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的期限计入人民法院的审理期限。
   
  
 
 
  
 
 
  
   
    38.对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无论人民检察院是否派员出庭,都应当向人民法院移送全部案卷和证据材料。
   
  
 
 
  
 
 第一百五十一条 【开庭前准备】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判后,应当进行下列工作:
 
  
 
 (一)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
 
  
 
 (二)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十日以前送达被告人。对于被告人未委托辩护人的,告知被告人可以委托辩护人,或者在必要的时候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三)将开庭的时间、地点在开庭三日以前通知人民检察院;
 
  
 
 (四)传唤当事人,通知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传票和通知书至迟在开庭三日以前送达;
 
  
 
 (五)公开审判的案件,在开庭三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
 
  
 
 上述活动情形应当写入笔录,由审判人员和书记员签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
   
  
  
   
    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百一十九条 对于决定开庭审理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进行下列工作:
   
  
 
 
  
 
 
  
   
    (一)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由院长或者庭长指定审判长并确定合议庭组成人员;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由庭长指定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
   
  
 
 
  
 
 
  
   
    (二)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十日以前送达当事人;
   
  
 
 
  
 
 
  
   
    (三)对于未委托辩护人的被告人,告知其可以委托辩护人;对于符合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第二、三款规定的,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对于符合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及本解释第三十七条规定的,一般要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四)通知被告人、辩护人于开庭五日前提供出庭作证的身份、住址、通讯处明确的证人、鉴定人名单及不出庭作证的证人、鉴定人名单和
    
     拟当庭
    
    宣读、出示的证据复印件、照片;
   
  
 
 
  
 
 
  
   
    (五)将开庭的时间、地点在开庭三日以前通知人民检察院;
   
  
 
 
  
 
 
  
   
    (六)将传唤当事人和通知辩护人、法定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和勘验、检查笔录制作人、翻译人员的传票和通知书,至迟在开庭三日以前送达;
   
  
 
 
  
 
 
  
   
    (七)公开审判的案件,在开庭三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
   
  
 
 
  
 
 
  
   
    人民法院通知公诉机关或者辩护人提供的证人时,如果该证人表示拒绝出庭作证或者按照所提供的证人通讯地址未能通知到该证人的,应当及时告知申请通知该证人的公诉机关或者辩护人。
   
  
 
 
  
 
 
  
   
    上述工作情况应当制作笔录,并由审判人员和书记员签名。
   
  
 
 
  
 
 
  
   
    第一百二十条 开庭审判前,合议庭可以拟出法庭审理提纲,提纲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一)合议庭成员在庭审中的具体分工;
   
  
 
 
  
 
 
  
   
    (二)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部分的重点和认定案件性质方面的要点;
   
  
 
 
  
 
 
  
   
    (三)讯问被告人时需了解的案情要点;
   
  
 
 
  
 
 
  
   
    (四)控辩双方拟出庭作证的证人、鉴定人和勘验、检查笔录制作人名单;
   
  
 
 
  
 
 
  
   
    (五)控辩双方拟当庭宣读、出示的证人书面证言、物证和其他证据的目录;
   
  
 
 
  
 
 
  
   
    (六)庭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拟采取的措施。
   
  
 
 
  
  第一百五十二条 【公开审理及例外】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但是有关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
  
   
  
  十四岁以上不满十六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十六岁以上不满十八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对于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应当当庭宣布不公开审理的理由。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
    
   
   
    
     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百二十一条 审判案件应当公开进行。但是涉及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对未成年被告人案件的审理,适用相关规定。
    
   
  
  
   
  
  
   
    
     对于当事人提出申请的确属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法庭应当决定不公开审理。
    
   
  
  
   
  
  
   
    
     第一百二十二条 依法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任何公民包括与审理该案无关的法院工作人员和被告人的近亲属都不得旁听。审理未成年被告人的案件,适用相关规定。
    
   
  
  
   
  
  第一百五十三条 【支持公诉】人民法院审判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支持公诉,但是依照本法第一百七十五条的规定适用简易程序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不派员出席法庭。
  
   
  
  第一百五十四条 【开庭】开庭的时候,审判长查明当事人是否到庭,宣布案由;宣布合议庭的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的名单;告知当事人有权对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申请回避;告知被告人享有辩护权利。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
    
   
   
    
     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百二十三条 被害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经人民法院传唤或者通知未到庭,不影响开庭审判的,人民法院可以开庭审理。
    
   
  
  
   
  
  
   
    
     第一百二十四条 开庭审理前,书记员应当依次进行下列工作:
    
   
  
  
   
  
  
   
    
     (一)查明公诉人、当事人、证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已经到庭;
    
   
  
  
   
  
  
   
    
     (二)宣读法庭规则;
    
   
  
  
   
  
  
   
    
     (三)请公诉人、辩护人入庭;
    
   
  
  
   
  
  
   
    
     (四)请审判长、审判员(人民陪审员)入庭;
    
   
  
  
   
  
  
   
    
     (五)审判人员就座后,当庭向审判长报告开庭前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第一百二十五条 审判长宣布开庭,传被告人到庭后,应当查明被告人的下列情况:
    
   
  
  
   
  
  
   
    
     (一)姓名、出生年月日、民族、出生地、文化程度、职业、住址,或者单位的名称、住所地、诉讼代表人的姓名、职务;
    
   
  
  
   
  
  
   
    
     (二)是否曾受到过法律处分及处分的种类、时间;
    
   
  
  
   
  
  
   
    
     (三)是否被采取强制措施及强制措施的种类、时间;
    
   
  
  
   
  
  
   
    
     (四)收到人民检察院起诉书副本的日期;附带民事诉讼的,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收到民事诉状的日期。
    
   
  
  
   
  
  
   
    
     第一百二十六条 审判长宣布案件的来源、起诉的案由、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和被告人的姓名(名称)及是否公开审理。对于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应当当庭宣布不公开审理的理由。
    
   
  
  
   
  
  
   
    
     第一百二十七条 审判长宣布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辩护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的名单。
    
   
  
  
   
  
  
   
    
     第一百二十八条 审判长应当告知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在法庭审理过程中依法享有下列诉讼权利:
    
   
  
  
   
  
  
   
    
     (一)可以申请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回避;
    
   
  
  
   
  
  
   
    
     (二)可以提出证据,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重新鉴定或者勘验、检查;
    
   
  
  
   
  
  
   
    
     (三)被告人可以自行辩护;
    
   
  
  
   
  
  
   
    
     (四)被告人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后作最后的陈述。
    
   
  
  
   
  
  
   
    
     第一百二十九条 审判长分别询问当事人、法定代理人是否申请回避,申请何人回避和申请回避的理由。
    
   
  
  
   
  
  
   
    
     如果当事人、法定代理人申请审判人员、出庭支持公诉的检察人员回避,合议庭认为符合法定情形的,应当依照本解释有关回避的规定处理;认为不符合法定情形的,应当当庭驳回,继续法庭审理。如果申请回避人当庭申请复议,合议庭应当宣布休庭,待作出复议决定后,决定是否继续法庭审理。
    
   
  
  
   
  
  
   
    
     同意或者驳回回避申请的决定及复议决定,由审判长宣布,并说明理由。必要时,也可以由院长到庭宣布。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
    
   
  
  
   
  
  
   
    
     39.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四条规定,开庭的时候,审判长查明当事人是否到庭。根据上述规定,应当由审判长查明当事人是否到庭,不能规定由书记员查明。
    
   
  
  
   
  
  第一百五十五条 【法庭调查】公诉人在法庭上宣读起诉书后,被告人、被害人可以就起诉书指控的犯罪进行陈述,公诉人可以讯问被告人。
  
   
  
  被害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经审判长许可,可以向被告人发问。
  
   
  
  审判人员可以讯问被告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
    
   
   
    
     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百三十条 审判长宣布法庭调查开始后,应当首先由公诉人宣读起诉书;有附带民事诉讼的,再由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宣读附带民事诉状。
    
   
  
  
   
  
  
   
    
     第一百三十一条 起诉书指控的被告人的犯罪事实为两起以上的,法庭调查时,一般应当就每一起犯罪事实分别进行。
    
   
  
  
   
  
  
   
    
     第一百三十二条 在审判长主持下,被告人、被害人可以就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分别进行陈述。
    
   
  
  
   
  
  
   
    
     第一百三十三条 在审判长主持下,公诉人可以就起诉书中指控的犯罪事实讯问被告人;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经审判长准许,可以就公诉人讯问的情况进行补充性发问;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诉讼代理人经审判长准许,可以就附带民事诉讼部分的事实向被告人发问;经审判长准许,被告人的辩护人及法定代理人或者诉讼代理人可以在控诉一方就某一具体问题讯问完毕后向被告人发问。
    
   
  
  
   
  
  
   
    
     第一百三十四条 对于共同犯罪案件中的被告人,应当分别进行讯问。合议庭认为必要时,可以传唤共同被告人同时到庭对质。
    
   
  
  
   
  
  
   
    
     第一百三十五条 控辩双方经审判长准许,可以向被害人、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发问。
    
   
  
  
   
  
  
   
    
     第一百三十六条 审判长对于控辩双方讯问、发问被告人、被害人和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被告人的内容与本案无关或者讯问、发问的方式不当的,应当制止。
    
   
  
  
   
  
  
   
    
     对于控辩双方认为对方讯问或者发问的内容与本案无关或者讯问、发问的方式不当并提出异议的,审判长应当判明情况予以支持或者驳回。
    
   
  
  
   
  
  
   
    
     第一百三十七条 审判人员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向被告人、被害人及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被告人讯问或者发问。
    
   
  
  
   
   第一百五十六条 【调查核实证言、鉴定结论】证人作证,审判人员应当告知他要如实地提供证言和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要负的法律责任。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经审判长许可,可以对证人、鉴定人发问。审判长认为发问的内容与案件无关的时候,应当制止。
   
    
   
   审判人员可以询问证人、鉴定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
     
    
    
     
      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百四十六条 询问证人应当遵循以下规则:
     
    
   
   
    
   
   
    
     
      (一)发问的内容应当与案件的事实相关;
     
    
   
   
    
   
   
    
     
      (二)不得以诱导方式提问;
     
    
   
   
    
   
   
    
     
      (三)不得威胁证人;
     
    
   
   
    
   
   
    
     
      (四)不得损害证人的人格尊严。
     
    
   
   
    
   
   
    
     
      前款规定也适用于对被告人、被害人、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和被告人、鉴定人的讯问、发问或者询问。
     
    
   
   
    
   
   
    
     
      第一百四十七条 审判长对于向证人、鉴定人发问的内容与本案无关或者发问的方式不当的,应当制止。
     
    
   
   
    
   
   
    
     
      对于控辩双方认为对方发问的内容与本案无关或者发问的方式不当并提出异议的,审判长应当判明情况予以支持或者驳回。
     
    
   
   
    
   
   
    
     
      第一百四十八条 审判人员认为有必要时,可以询问证人、鉴定人。
     
    
   
   
    
   
   
    
     
      第一百四十九条 向证人和鉴定人发问应当分别进行。证人、鉴定人经控辩双方发问或者审判人员询问后,审判长应当告其退庭。
     
    
   
   
    
   
   
    
     
      证人、鉴定人不得旁听对本案的审理。
     
    
   
   
    
   
   
    
     
      第一百五十一条 当庭出示的证据、宣读的证人证言、鉴定结论和勘验、检查笔录等,在出示、宣读后,应即将原件移交法庭。对于确实无法当庭移交的,应当要求出示、宣读证据的一方在休庭后三日内移交。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
     
    
   
   
    
   
   
    
     
      40.关于在法庭审判中询问证人的顺序,法庭审判在审判长的主持下进行,公诉人、辩护人向证人发问的顺序由审判长决定。
     
    
   
   
    
   
  
 
 
                 
             




 鲁ICP备18015306号
 鲁ICP备18015306号